2016年是我國化妝品監管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緊緊圍繞“保障化妝品安全”這條主線,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全面開展生產許可換證工作,加大監督檢查和抽檢監測力度,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3779家企業領新證
2016年底,總局圓滿完成了化妝品許可換證工作,目前已經有3779家生產企業取得了新的化妝品生產許可證,有效解決了化妝品生產領域多證并存、質量管理水平整體不高的問題。
長期以來,化妝品生產企業需要同時持有《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和《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方能進行生產活動,企業往往為跑多個證花費成倍的人力物力,化妝品生產領域質量管理水平整體不高。
總局出臺了新的《化妝品生產許可工作規范》和《化妝品生產許可檢查要點》,開發了新的生產許可管理信息系統。
為了督促換證工作落地,總局多次召開工作推進會及時解決問題,請部分省局介紹經驗,對重點省份進行督導檢查。其中河北、浙江等省還結合實際,組織編寫了檢查要點重點條款釋義和生產許可審核指導原則,細化許可審核標準。
國家抽檢合格率近97%
化妝品種類繁多,特別是特殊醫學用途化妝品、兒童使用的化妝品,容易發生質量問題和不良反應,存在安全風險。總局不斷加大檢查和抽檢監測力度,在全面分析歷年來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數據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國家級化妝品監督抽檢工作,防控化妝品安全風險。
2016年,國家抽檢以防曬、祛斑、祛痘、面膜四類產品為重點類別,以糖皮質激素、重金屬、抗生素等為重點項目,組織31個省級食品藥品監管局在流通市場上抽檢產品13970批,檢出不合格產品461批。對于檢出的不合格產品,各地依法進行了處置,有效打擊了化妝品非法添加行為,揭開了生產企業不按批準配方投料生產或虛假申報的行業潛規則,在行業內形成有效震懾。
在國家抽檢數據的基礎上,總局重點瞄準年度檢測發現非法添加的化妝品生產企業和美容機構,對31家化妝品生產企業和美容機構開展了飛行檢查,使企業存在的質量管理體系不到位、原料供應商審核和索證索票不到位、生產和檢驗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得到及時整改。
除此之外,各地也細化了檢查工作職責,加大了對生產經營企業的日常檢查力度。山西和湖南均出臺了日常監督檢查工作相關制度,統一了檢查標準和要求。
推進社會共治共管
化妝品經營市場量大面廣、業態繁雜,存在一定的監管難度。總局著力推進全國化妝品抽檢信息的共享共用,督促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管局在總局官網同步公告當地抽檢的不合格產品信息,引導社會共治共管。截至目前,共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在總局公告不合格產品信息330批,廣東、浙江、河北和廣西上報數量位居前列。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示范引導、社會協同、重點整治等措施,探索經營領域監管有效方式。廣東省開展了以“一街多點”為主要內容的市場安全示范區建設,落實經營單位和監管部門的主體責任,充分調動街道、協會及學校等組織參與共管共治,市場終端的治理模式不斷完善。浙江省主動探索網絡化妝品經營監管,率先出臺指導意見,以阿里巴巴公司為重點,督促第三方平臺落實對入網經營化妝品的事前準入、事中監控、事后處置責任,并與平臺建立信息雙向通報、線上線下協同治理的常態化機制。重慶、遼寧針對美容美發領域存在的非法添加、自行配置等問題,會同美容美發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自2015年起,總局連續開展全國聯動的“5·25護膚日”宣傳活動,做好科普宣傳,為加強化妝品監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活動開展以來,共舉辦宣傳活動近300次,發放宣傳資料共計765200余份,設置展臺約450個、展板展架約3000個。
不良反應報告同比增長76%
總局于2014年啟動了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試點工作。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相繼建立了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認定了監測哨點。總局藥品評價中心完成并運行了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上報系統,注重發揮不良反應監測在發現隱患、防范風險方面的作用。
2016年,全國共收集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47830份,同比增長76%,其中山東、河南、廣西、湖南等省份報告數量名列前茅,青海、甘肅、西藏、新疆等省份報告數量增長明顯。山東、重慶、遼寧等省份通過監測工作發現化妝品非法添加問題,為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